公募基金出海加速度

舒闲 阅读:711 2024-07-30 13:15:31 评论:0

文|吕笑颜

ID|BMR2004

“不出海,就出局。”出海,已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战略抉择。而“走出去”也是资产管理行业必须直面的命题。今年伊始,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

各大基金公司纷纷展开多样化的“出海”战略:与全球资管巨头合作、积极申请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资格、拓展海外子公司业务、在境外市场推出ETF互通产品。

应该说,中国公募基金的“出海”不仅仅是简单地拓展海外市场,更是一个深层次的国际化战略布局,既能够为国内投资者提供全球化投资服务,也有助于海外投资者发掘中国机遇,为中国资本市场引入长期资金。尽管前景广阔,但“出海”之路也不乏挑战。相较于海外资管公司,中国公募基金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尚待提升。而提高品牌和市场认知度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应对复杂的海外监管环境和文化差异,以及在产品开发和海外投研能力上的创新挑战。

01

基金加速“出海”为哪般?

基金加速出海的背后,是我国有序推进“基金互认”“ETF互挂”“跨境理财通”等制度型开放的结果。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出海”步伐加快。3月下旬,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汇添富基金第三家境外子公司——汇添富新加坡子公司开业;3月初,南方基金上报南方东英沙特阿拉伯ETF,该基金是继去年底华泰柏瑞基金上报内地首只沙特ETF后,又一只在港交所上市的沙特阿拉伯ETF;2月下旬,易方达基金与沙特领先资产管理公司利雅得资本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投资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

据了解,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主要聚焦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各类海外业务,为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市场提供便利,同时也是引进境外资金的重要主体。

作为公募基金“跨境投资”的产品大类,QDII基金也正在加速扩容。今年以来,已有十多只QDII基金成立或发行,产品覆盖中国香港、美国、日本、德国等多个市场。还有不少机构正在申请QDII资格。证监会官网信息显示,3月下旬,博道基金递交了QDII资格申请;安信、诺德、睿远、财通证券资管等也在去年递交了QDII业务资格申请资料。

天弘基金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学院》杂志访谈时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借助QDII基金投资海外市场具有如下优势:一是实现多元配置,有效分散投资风险;二是方便快捷,低门槛投资海外;三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品类日渐丰富。”

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表示:“公募基金出海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QDII也是最直接、最有需求性的一个,而设立海外子公司对于其他相关业务的开展也是一个更实质性、更具有试点性的进步,下一步海外子公司的设立将继续推进,其布局进程、规模、经营成效都有很大潜力。”

事实上,今年3月中旬,《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强调,助力推进高水平开放,统筹开放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基金互认”“ETF互挂”“跨境理财通”等跨境互联互通业务试点,研究探索推进跨境经纪业务试点。

02

加快国际化进程,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基金管理公司迎来了良好的国际化发展机遇,“出海”是必由之路。

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从QFII、QDII、RQFII到人民币国际化,基金管理公司迎来了良好的国际化发展机遇。

目前,新“国九条”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证券基金机构的监管,推动行业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始于去年7月的公募基金“降费潮”实际上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深层次变革,这对公司的投研能力和销售能力来说也是一次新的考验。在此背景下,走向海外市场无疑更加有利于公募机构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基金公司出海,主要是为了抓住海外市场的机会:“目前,国内出海的基金公司比较少,而国内的基金行业内卷加剧,股市表现不佳,使得一些基金表现异常,所以基金公司出海也是有客观的背景。”

在付立春看来,公募基金出海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行业扩张自身的需求,国内的基金业这几年发展比较快,在业务和产品的范围等方面都有扩张的需要;第二,基金行业现在到了竞争比较激烈的时候,如果按业绩评价,行业格局逐渐清晰成型,随之竞争激烈加剧;第三,基金降费对基金行业的发展,基金公司收入、经营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需要去扩展新的收入渠道;第四,政策的监管和引导。”

03

公募基金出海的特色化之路

南方东英聚焦ETF业务,汇添富拓展海外子公司,天弘基金则围绕QDII基金展开海外产品布局,分别走出了公募基金出海的特色化之路。

2008年,证监会发布《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机构的规定》,开启国内公募基金“出海”序幕。从这一年开始,证监会提出允许基金公司到香港设立子公司从事资产类相关的业务,南方、易方达、华夏等基金公司率先获准开设香港分支机构。

自2008年1月,南方东英在中国香港正式成立,成为首家由内地公募基金公司在香港地区成立的子公司,基金行业正式迈出“出海”的一步,至今已有16年。南方东英的发展可谓公募行业“出海”历程的一个缩影。

当时,南方东英选择聚焦ETF业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作为扎根于香港本土的ETF发行人,南方东英通过建立健康的ETF生态,后来居上,如今已成长为香港领先的ETF管理人。截至2023年12月,南方东英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市场共发行了45只ETP产品和3只互惠基金,香港前十大活跃成交ETF的6席均为南方东英发行的产品。截至2023年12月31日,南方东英总资产管理规模超147亿美元。

而汇添富基金的“出海”之旅可以追溯到2009年。彼时,汇添富基金就设立了香港子公司,成为最早获批设立香港子公司的中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而只在短短3个月时间里,汇添富香港就拿下了香港证监会颁发的第四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和第九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正式在香港展开资产管理及投资顾问等业务,随后获得更多资格,为如今的国际业务版图打下坚实的基础。2021年8月,汇添富基金的第二家境外子公司——汇添富资产管理(美国)控股有限公司(“汇添富美国”)正式成立,标志着汇添富国际化布局再上新台阶。如今,第三家境外子公司——汇添富资产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下称“汇添富新加坡子公司”)也已开业。

当下,QDII基金已逐渐成为投资者“出海”实现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部分QDII基金聚焦于美国及中国香港市场。

资料显示,2015年天弘基金国际业务部成立,获得证监会批准开展QDII业务资格;2016年天弘基金成为首批香港互认基金代理人。对于布局海外产品的初衷,天弘基金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精选全球值得投资的资本市场,满足投资者多元配置需求。”

2018年公司首次获得外汇额度2亿美元,首只境外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成立;2019年,首只公募QDII基金——天弘标普500成立。

2020年,天弘越南基金成立,天弘越南市场股票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只跟踪越南股市的QDII基金;同年,天弘中证中美互联网基金成立,这是唯一跟踪中美互联网指数的产品。2021年,天弘恒生科技成立。2022年,公司产品“花开三朵”:天弘纳斯达克100基金、天弘全球高端制造基金、天弘全球新能源汽车基金相继成立。其中,天弘全球高端制造基金是全市场第一只投向高端制造主题的跨境投资基金。

“出海”近9年间,天弘基金对海外产品布局主要采取精选策略。“通过调研和深度研究,洞察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后,天弘基金才会从中挑选出值得投资的国家。目前,天弘基金海外投资团队的产品线主要涉及美股、港股、越南股市三个市场。”天弘基金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对于天弘基金国际业务的特色化之处,在天弘基金相关负责人看来,主要在于:一是精选全球好股市,筛选代表性优质资产;二是团队强大,具备主动管理能力;三是持续服务,打造出海投资“全旅程”陪伴。

04

需苦练内功打造核心竞争力

对于境外子公司而言,匹配合适的发展路径才能克服投研、产品、市场、渠道等多方面的难题。

付立春表示,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在持续提升,国内基金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公募基金行业起步较晚,国内公募基金公司和欧美资产管理机构相比在历史、资金、产品线、品牌影响力等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中资机构在海外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面对竞争激烈的境外市场,境内机构仍然需要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继续提升其国际化投研能力,才有可能获得长期发展。

实际上,基金行业出海并非一帆风顺。现实中,在众多基金公司选择出海的已经有不少公司告别这条赛道。例如,企查查数据显示,国投瑞银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于2022年初已告解散,海富通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于2022年底解散,诺安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也已解散。就在2023年12月29日,公募基金出海加速度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发布公告称,经研究决定,解散旗下全资子公司交银施罗德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可见,要在境外资管江湖中谋求一席之地,基金公司需解决如何提高品牌知名度、加强基金管理人的投研能力、建立有效的分销网络和渠道等三方面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这些境外子公司注册时间多集中在2010年和2011年,在运营十年后退出海外资管江湖。对此,杨德龙解释道:“基金出海并不容易,比如,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要能够满足海外投资者的需求等等,特别是在监管方面,海外的市场监管与国内也不太一样。”

机遇背后往往蕴藏着挑战。对于境外子公司而言,匹配合适的发展路径才能克服投研、产品、市场、渠道等多方面的难题。某不愿具名的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出海”之路会面临投研能力的限制,“做海外市场的投资天生有一定的劣势,对一些信息的反应速度会不如当地的投资者。”他指出,海外市场也会受到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

而品牌影响力不足、文化差异较大、国际化专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是当前中资机构面临的主要挑战。25年来,伴随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中资机构虽然在资产管理规模、客户积累及专业化人才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国际业务拓展过程中,无论是品牌认知、文化认同、专业能力,还是全方位产品服务以及风控经验等,都与全球一流的“百年老店”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付立春指出:“国外成熟市场化程度更高,竞争其实也更激烈,我们与之文化差异也很大。那么,如何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设计基金产品?如何在不同区域取得全面的增长?这是一个挺大的课题,基金公司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若能在这些方面取得进步的话,就距离国际化、有影响力的基金公司更进一步。”

基金公司出海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例如,基金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运营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监管环境,不同的监管要求和合规标准也对基金公司的运营策略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杨德龙认为,在巨头林立的海外“江湖”中谋生存、求发展,“基金公司要想出海成功,还要多练内功。提高投资能力和海外布局的渠道开拓能力,以及提高公司的品牌价值,让海外投资者更加认可。在研究海外监管方面下工夫,避免受到海外监管的处罚或者影响。”

对于国内公募基金来说,出海需要突破舒适圈,尽管短期难免遇到开拓新边界的种种制约,但长期来看,前景光明。事实上,中资机构的国际化道路已取得一定成绩,公募出海不断向纵深发展。在管理规模提升的各家基金子公司积极搭建专业投研团队,不断拓展产品线,产品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容,实现了市场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公募基金正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加快国际业务布局,助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共同书写中国公募基金国际化的新篇章。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若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搜索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